“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中的这两句诗,原意为种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息,后喻指营造优越的环境招贤纳士。坐落于达州市凤凰山下的四川文理学院,近年来一直不遗余力精心栽培自己的“梧桐树”,吸纳海内外英才。尤其是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把“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贯穿全过程,深学深悟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国家发展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才,要给予人才应有的地位和待遇”的指示,全面系统“学”,知行合一“用”,下深水、摸实情,持续大兴调查研究,找准人才制约发展症结,盯住人才症结逐一解剖,破解建立系统完善的“引、育、聚、留、用”人才制度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力将人才资源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一是主动走出去,真情实意引人才。四川文理学院求贤若渴,成立了人才引育党员突击队,组建了四川、重庆、辽吉黑、滇桂、贵陕等6个引博攻坚团队,主动走出去,改变坐等人才登门的做法,深入到双一流高校宣传宣讲。引博团队先后奔赴10余个省市,前往成都、重庆、西安、哈尔滨、长沙、兰州、乌鲁木齐等20余个大型城市,全面深入60余所高等院校,集中开设60余场专题宣讲会,采取线上远程、线下面对面等多种形式与优秀博士研究生深入交流、问题答疑,加大引才宣传力度,展示文理办学成果,扩大学校影响。
自引博团队组建以来,通过线下和线上远程,共组织数十场博士人才考核招聘面试。学校对有意愿人才建立一对一交流机制,通过简化选才流程、优化入职手续、详细解答政策、耐心倾听诉求、一对一跟踪服务等,真心实意引人才。目前收到博士人才投递的简历300多份,已通过面试的博士人才近百人,引进人才契合学科专业群需求,贴合达州市现代化产业布局,人才规模、结构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二是激活内动力,一视同仁育人才。人才是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宝贵人力资源。四川文理学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指示转化为实际行动,注重激活校内人才资源,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制定完善在职人员培养培训方案,分类施策,用好、培养好校内各类人才,注重发挥本校人才作用,持续优化相关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下大力气挖掘培养本校人才,将外来引进与本校培育相结合,鼓励各类人才将个人的成长、发展融入到学校的发展之中。
学校鼓励支持教职工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重点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进博士后流动站提升学术能力。在规定学习年限内,仍为四川文理学院在岗职工,按政策规定参加岗位聘任,享受在岗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脱产学习期间,学校发给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中的基础津贴,按50%发放岗位津贴。本校自主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一视同仁享受同引进博士同等待遇。学校还积极协调市委人才办落实市校合作协议期内本校在读博士享受达州市人才引进费20万元。近年来,通过政策激励有96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同时自主培养出了一批在国内外知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充实了人才队伍。
三是打造强磁场,构筑平台聚人才。平台是人才的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对人才的吸引和聚集,离不开优秀的平台。基于这一深刻认识,学校立足地方发展需要,建有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城市污水处理川东分中心、油气田废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等3个省级科研平台;汽车特种高分子材料工程、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2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特色植物开发研究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乡村低成本环境治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智能光电感知器件与系统应用重点实验室等3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多个市级科研平台。
学校依托这些平台科研项目立项工作取得了良好发展,围绕达州“3+3+N”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按照精选申报一批、优先储备一批、跟踪培养一批的思路,持续加大人才科研平台载体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校地共建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于一体的科研平台等载体作用,不断提升人才集聚度和承载力,努力打造以人才建平台、以平台聚人才的融合发展模式。
四是建好栖息地,政策到位留人才。政策是引进集聚人才的重要抓手。为吸引优秀人才,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流程。学校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制定了《四川文理学院塔石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四川文理学院塔基人才成长计划实施办法》《四川文理学院塔尖人才成就计划实施办法》《四川文理学院塔石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施办法》等系列人才工作制度,构建起全周期、全方位、全流程政策保障体系,全面落实科研创新、安家补助、岗位激励、特殊津贴、住房补贴、持续贡献奖、配偶及子女工作等一揽子政策。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构建“立体化”人才特区模式,编制《四川文理学院人才特区管理办法》等制度,从政策出台到服务事项落地,实现“一条龙”贯穿到底。
学校与达州市委组织部认真贯彻校地合作协议要求,落实市级人才政策,向四川文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教师提供高品质人才公寓,优化人才居住环境,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解决博士人才报到当日选定人才公寓,让人才报到后让数据多跑路,手续少动步,感受人文温度,更快融入新环境。学校在新建的东校区规划建设300套近3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整合资源,专门为博士人才设置研究场地,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
五是搭建大舞台,各尽所能用人才。用好人才离不开搭建舞台。为了给人才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舞台,学校与达州市人才发展促进中心和达州市高新科创公司合作,推动成立达州产业技术研究院、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达州市成都怡心湖研究院;推进四川大学、四川文理学院与达州市共建达州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聚焦开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学科专业,建设川东北地区有特色、有影响的“工业互联网+”领域教学科研机构;加快与达州市高新区共建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科技园,加速推进成立大学生科技园有限公司,为高层次人才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
学校还选派博士人才到基层挂职服务锻炼,落实省委抓党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产学研合作对接,以实际行动服务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23年选派14名博士人才前往宣汉县、达州东部经开区、达州高新区挂职兼职,发挥其专业优势,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人才认识基层、服务基层的能力,提供人才成长的实践舞台,为今后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奠定实践基础。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一所大学成功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拥有一批高水平人才队伍。唯有如此,大学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术科研水平。当前,四川文理学院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人才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讲话精神,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确立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金优先保证的人才工作格局,全力推进落实学校人才“引、育、聚、留、用”工作,用心种好凤凰山下的“梧桐树”,用情引来四川文理学院的“金凤凰”。